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現,必然要沖擊和變革舊觀念、舊模式。而智慧課堂所要沖擊和變革的正是我們教師們長期以來習以為常的“一本書、一支筆、一講到底”的“填鴨”模式。教師作為智慧課堂推行的主力,要走進信息化教學的天地,調整和轉換自己的角色。這就要求教師要自學更新教育觀念,從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交流”、“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入手,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大力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育,推行研究性、探究性學習,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轉換自己的角色兩個層面
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怎樣轉換自己的角色呢?歸結起來,就是要解決兩個層面的問題:一個是課程理念,一個是課程操作。
1.教師在課程理念層面的角色轉換
教育理念是無形的,但在教育實踐中卻能改變教育的面貌,決定教育的成敗,影響教師的工作方式,制約教育活動的方向。以前,教師是課程教學活動的絕對控制者和權威者。在大多數課堂上教師習慣于將學生的思維活動納入自己設計好的教學軌道之中,只顧自己滔滔不絕地講,學生只能被動地聽或記?,F在為了確保智慧課堂有效實施則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從多方面努力,做一些有益的嘗試。
2.教師在課程操作層面的角色轉換
過去,教師教學的依據是教學大綱,教師只要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認真地傳授大綱中明確規定的知識和技能,忠實于教材,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
智慧課堂除了要求遵從教學大綱之外,更加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應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情境,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同時還應獵取其他學科的知識,博采眾長,不斷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學會合作,依靠班級或者小組的智慧,去解決教學中遇到的新問題。
智慧課堂教師角色如何轉變
1.教師要成為智慧課堂生成的“助產士”,點撥課堂智慧的生成
智慧課堂教學,教師應像蘇格拉底那樣,做學生的思想上的“助產士”,為課堂生成的學生智慧“接生”。教師和學生都是課堂生活的創造者,而智慧課堂模式的建設是基于師生互動的創造。但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決定了課堂生成難免存在一定的偏頗,缺陷乃至失誤,這時就需要教師適度發揮主導作用,給予學生有效的價值引導和點撥。對于學生生成的富有創意,但陳述不清的信息資源,教師應采用簡要概括,重點強調等方式讓全班學生清晰地感受這一生成性資源的優勢所在,對于學生生成的單一的信息資源,教師可追問補充的方式讓學生和思考“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對于學生生成的偏離方向且存在錯誤的信息資源,教師則應通過爭論辨錯,反思糾錯等方式引領學生回歸正確的軌道。教師在課堂上對小組
學生回答做精妙、簡要的點撥,可以激發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生成包括知識、能力、方法甚至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內的可用性資源。
2.教師要成為課堂智慧的“引路人”,促使課堂更具魅力
將課堂交給學生,并不代表教師放手不管,教師要成為課堂智慧的引領者,幫助學生進行課堂智慧的抉擇,讓教學效果更有價值。例如,傳統課堂在教《江畔獨步尋花》時,預設的程序是:讀詩題,了解背景;讀詩句,弄清內容;想詩境,體會感情;誦詩篇,賞析特色。但是智慧課堂中,因為有了學案導學與微課的幫扶,一開始上課教師便發現學生已背會這首詩,而且基本理解了內容,這就要馬上意識到按預設的教案上將無趣又無效。所以需要調整重點,讓學生根據多元智慧,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空間智慧強的學生選擇詩配畫,語言智慧突出的學生選擇改寫,肢體——動覺智慧發達的學生選擇收集資料、到花園觀察和表演,音樂智慧強的學生還配上自己熟悉的旋律,唱起古詩……最后,學生不僅深刻體會了詩歌內容,還充分展現了自己的學習個性,找到展示自我的機會,豐富了對詩歌的感受和體會。
當然,在智慧課堂教育中,教師除了要幫助學生進行課堂智慧的抉擇,還要注意幫助學生實現課堂智慧的引申,促使課堂生成更有活力。這一點對課文的處理上顯得尤其重要。通過教師智慧地引申,可以架設起師生、生生、生本互動的課堂,形成人人參與、自由對話,真誠溝通的學習氛圍,開創學生思維任意馳騁、不斷創新的境界。學生小組間通過討論、爭辯,互相促進,共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見解、感受彼此的情感,達到心靈的感應、思維的共振、理解的共鳴,實現個體的超越、知識大綱的超越。
3.教師要做課堂智慧的創造者,機智地對待課堂
智慧課堂將學生分組討論,針對不同的問題會出現不同的理解,這些問題都是課堂教學中的動態資源,如果一問一答逐個解決,勢必影響學生對教材重點的開掘和對教材難點的突破,這時候就需要老師機智對待課堂了,選擇一些共性比較多的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究,進一步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針對那些比較特殊的問題可以放在課后建興趣小組課下完成。
教學方式轉換切注意事項
智慧課堂的教育模式會創造出絢麗多彩的課堂景觀,是課堂改革模式中教師所追求的理想的教學境界。然而在實際運行中教師會因為某些方面的原因分散精力,擾亂視線,失去課程掌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方式轉換的時候注意以下方面:
1.過分追求“花樣翻新”導致課堂教學虛化的傾向
智慧課堂中切記過分追求“花樣翻新”,生搬硬套,缺乏真正的領悟,效果肯定不盡如意。在智慧課堂小組討論中,教室里討論聲響成一片,課堂氣氛非常熱烈。但展示討論成果的往往是幾個優等生,大部分學生只是“看客”。學生的討論流于表面的形式,不利于課堂生成。當然,課堂的“虛化”還表現在評價“虛化”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反饋“虛化”,只說“答得好”、“答得不錯”,沒有實質性的評價,模糊了學生的“是非準則”,使學生喪失判斷能力。過多的表揚使學生淺嘗輒止和隨意應付,助長學生愛聽好話的心理。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對實事求是表現出漠然的態度,甚至導致個別學生價值觀畸變。
2.克服“滿堂問”追求空洞熱鬧的傾向
當前課程改革過程中盛行一種“滿堂問”式的教學。教師在分組討論時候設置的問題屬于連續提問:或是非問,或選擇問,或自問自答;學生則習慣性地回答;或倉促回答,教師或作簡單的肯定、否定;然后自己補充講解,再提出問題……這種“滿堂問”的教學,表面看學生似乎是在主動學習,但其實質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預設好結論,然后千方百計引導學生猜測,并以預先設定好的答案為最終目標,以此鎖定學生的思維。這種“滿堂問”的教學方式,其實仍然是一方強制灌輸,一方消極接受的方式,仍然不利于智慧課堂生成。
3.做一個耐心、寬容的“課堂麥田”守望者
智慧課堂之所以充滿生命活力,就因為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智慧教學的價值就在于每一節課都不可復制。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需求,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展示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特別是要有足夠的耐心善待和寬容學生學習過程,使學生在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同時形成健康的人格。
此外,互聯網時代面對智慧課堂中不可控制的課堂問題,教師普遍有一處擔心:如果自己被課堂上即時生成的問題“問住”了,怎么辦?因而,教師更愿意將課堂生成控制在自己設定的范圍之內,普遍缺乏作為一個“麥田守望者”應有的耐心和寬容大度。教師的可貴之處,就在于要充分利用課堂生成的即時資源,在被學生問住的情況下,耐心引導學生再細讀課文,積極思考,使學生的理解更加深刻,情感得以升華。
作為教師只要我們相信學生,相信在他們的心里,潛藏著人性的光輝;只要我們多一些褒揚,少一些否定,多些喚醒,少一些壓抑;只要善于捕捉,善于隨機應變,善于創造性地發揮,我們的所實施的智慧課堂定會充滿人文精神的溫馨,定會讓學生生成五彩繽紛的精彩世界。